您的位置:首页>汽车 >

纪念《毛泽东对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

2018-04-03 10:54:22 来源:人民网

2018年3月31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研究会(以下简称“新闻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吕梁学院等共同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全国新闻院校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和10余名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及晋绥新闻人后代与会。与会代表们重温毛泽东主席当年的讲话,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探讨深入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共商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之路。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首先致辞。他首先发表了一番“穿越历史”的讲话。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回顾了吕梁地区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肯定了晋绥日报在中国革命史和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绍了甘惜分先生1948年4月2日在现场聆听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及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人员谈话的历史情况,回忆了自己与甘惜分先后调入北京大学、自1954年后开始的长达60余年的交往历程。

作为本次会议的倡办者,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各方对大会的支持。他谈到去年到吕梁兴县考察当年毛泽东谈话旧址,以及《晋绥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旧址后,萌生了主办纪念谈话发表70周年会议的初衷:一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学习践行毛泽东的谈话;二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弘扬《晋绥日报》的精神;三是希望能够借此会议推动对《晋绥日报》以及战争年代根据地报刊的研究;四是希望能够促进对《晋绥日报》旧址的保护;五是要告慰甘惜分老师等当年为党的晋绥新闻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先辈,我们后来者会继承他们的遗志,传承他们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晋绥日报》的发展历程,并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说:今天我们聚在这里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发表70周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研究都意义重大。作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她也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了新闻史学会的工作和成绩。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作为“晋绥二代”,在致辞中强调了晋绥精神对晋绥人民的重要意义。他说,在晋绥精神的浸润下,他们一些“晋绥二代”成立了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以实际行动弘扬晋绥精神,如帮晋绥老区的300位孩子走进大学校门、将遗散在山区的晋绥革命烈士们接回家园等。此次与多家新闻学术机构共同主办学术活动,是基金会弘扬晋绥新闻精神的一次创新尝试,今后愿意继续参与类似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新闻教育。面对现实要对许多不确定的问题提出解释和解决方案,当我们制定了一些可能改革的方案、路径、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时候,手头有了灯盏、也添了灯油,还捻了灯芯,但是没有火种,一个老牌的新闻学院,火种在哪里?我们得转身去寻找。发展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再次回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原点、回到历史发展的节点上、回到甘惜分先生这一代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的初心。有这个火种在,我们才能把灯点亮。而这也是举办此次大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由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制作的《晋绥日报》老前辈回忆毛泽东当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情景的视频短片《永恒的岁月》,虽然只有近10分钟,但《晋绥日报》老前辈的回忆似穿越时空,把大家带回了当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蔡家崖这孔窑洞前,特别讲到“吕梁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今日重温,言犹在耳,传承精神,不辱使命。

开幕式后,大会举行了上下两场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上半场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发表了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做了《关于编写晋绥新闻史的建议》的发言,他再次重申并补充了晋绥谈话的意义和价值,他强调反客里空运动和毛主席的谈话都是晋绥新闻史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出了编写晋绥新闻史的建议。他指出1944年晋绥日报在办好抗战日报、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方面表现突出。他指出今后学界应就晋绥地区有无广播的问题加强研究,并强调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延安广播对晋绥当地的人民影响深远,他建议吕梁地区编写吕梁英雄新传并赠言“不忘初心 发扬晋绥新闻传统;牢记使命 谱写吕梁精神新篇”。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吉林省委副书记、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炎志做了《对“执政”的成熟---学习“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政权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是为了按照科学、历史发展推动社会前进,报纸成为了共产党和群众沟通的有效工具,《晋绥日报》对党的宣传工作和根据地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是中国共产党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即将执政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体现,是党的思想民主、社会民主在新闻思想上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做了《论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理论价值及历史意义》的演讲,他介绍了“谈话”的时代背景,认为“谈话”是毛泽东新闻论述中的力作名篇,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进入成熟时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他分析指出:“谈话”论述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功能作用,阐释了党报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策略方法,倡导党报的战斗风格和作风,提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已进入成熟期,奠定了中共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指南。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做了《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与新闻学科的科学研究》的演讲,他提出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了人类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博弈、大众传媒借助群体传播营销、网络推广巧妙利用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交织是谣言产生影响力的根源、群体传播优势凸显,但他指出这也引发了问题之一:信息生产方式的改编催生了资源配置的新路径,因此要用科研新思维迎接信息生产方式改变。

主题演讲下半场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会长、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主持,四位专家进行了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志德书院院长、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兵教授做了《“晋绥日报谈话”对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建构的地位和影响》的演讲。他对“谈话”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谈话”的理论贡献是党报理论体系形成、党报理论内容固化、为全国解放完成新闻理论准备;制度影响是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历史文献、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教授做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源泉和发挥动力》的演讲。他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并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和发展,并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做出了进一步阐释;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植根于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来加以认识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在《对1948年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谈话的解读》的演讲中,提出毛泽东、刘少奇对党报作用和功能的强调各有侧重、对新闻工作细节的关注、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对于群众性的提法各有特点。她从党的群众性原则的形成历史轨迹指出要辩证的把握群众性原则的内涵,充分发挥群众性和人民性在党报舆论引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吕梁学院中文系主任、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守文做了《作为文化对象的晋绥》的演讲。他对抗战时期的晋绥地理和文化事件进行了梳理,并从边区的独特意谓到晋绥参与延安时代话语实践的“再造传统”理解进行了阐释,提出了五四与延安、延安白话、晋绥文化传播方式、边区文化建构、新闻文体和语体选择等知识、叙事、修辞乃至效果史的几点思考。

除八位专家的主题演讲之外,大会还安排了三场分组研讨。

第一组上半场研讨的议题是“《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专题研究”,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亚平教授主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评议。吕梁学院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志刚、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金石教授、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国、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谢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李海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李飞等学者畅谈了对于《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解读和感悟。

第一组下半场半场研讨的议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究”,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胡钰教授评议。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黄春平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谭云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沙垚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羽丰助理研究员、吕梁大学中文系教师王波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炎等分别从学科交叉、完善支撑学科新闻学、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机制路径探析等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组上半场研讨的议题是“晋绥新闻事业与新中国新闻业”,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刘洁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评议,来自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乔云霞教授、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的院长臧海群教授及来自吕梁学院的侯月芳、李成生、陈强、郭锐等老师分别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建构、西北妇女动员、语言风格、民间曲艺文化等角度,研究了晋绥日报和晋绥边区新闻工作的情况。

第二组下半场研讨的议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云泽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评议,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清河教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亚平教授、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郝雨教授、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罗书俊教授、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咏梅副教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汪苑菁讲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褚金勇等,分别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范式的变与通、省报工作之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话语表达、中共革命时期报刊资料整理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第三组研讨的议题是“甘惜分教授晋绥新闻生涯及新闻舆论思想研究”,这是本次大会特设的一个专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副院长张辉锋教授先后主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评议。多位甘门弟子、专家学者齐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惜分苑,追思先贤,砥砺前行。本场研讨首先播放了甘惜分教授生前回忆晋绥新闻生涯的口述史影像资料,他在片中讲述了自己当年在现场聆听毛泽东讲话的情景,以及当时《晋绥日报》及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的情况。

作为甘惜分教授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生和第一名博士生,童兵教授在研讨中首先发言,他追忆了甘惜分教授的为人处事,简要总结了其新闻思想:第一,甘惜分教授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他抱持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上下求索,推动了我国新闻学的发展;第二,他提出了“多声一向论”的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与智慧,体现了他看待问题全面、具体、冷静、客观的态度;第三,他强调精神产品不能商品化,这一论断在当下仍然是适用的,在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仍应当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发挥好导向作用;第四,他特别强调新闻媒体要讲真话、学术研究要坚持真理、倡导争论有益于新闻学发展,这些至今都很有现实意义。

作为甘惜分教授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生,郑保卫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甘惜分教授曾多次回忆到自己在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的工作生涯,并写下数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他新闻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学者,他一直坚持真理,一直在思考,一直以辩证思维来看问题;甘惜分教授对于中国新闻学的巨大贡献,可以用两个头衔来概括:一是“中国党报理论的奠基者”,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的开创者”,作为晚辈,我们要传承好甘惜分教授的学术思想,继承其“立足中国土,请教马克思”的遗志,使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不断发展下去。

亚洲广播电视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王锋博士在发言中指出:甘惜分教授是在革命导师党报思想滋润之下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者,他亲历了我们党新闻事业建设、发展的过程,并且参与其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掌握、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灵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并把这些思想运用至新闻学术领域;他一直强调共产党人和新闻人都要做到心系人民,“拜人民为师而后师于人民”,这与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在心中把人民群众放在重要的位置”是高度一致的。

中央电视台原研究室主任、中国广电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王甫博士在发言中指出:甘惜分教授教导我,作为新闻人,我们要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现在都在提“不忘初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初心;甘老师将舆论学引入中国新闻学术界,他强调我们党的新闻事业要引导舆论,这是我们随后这么多年一直在践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和新闻单位座谈,提出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论述,这与甘惜分教授的许多新闻思想都存在着共通之处。

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南教授是甘惜分教授的关门博士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博士弟子,她主要谈了自己当年求学及毕业后多年与甘老师交往的深切感受。她认为甘老师总是在思考问题,总在不断反思自己,不管对是自己的人生,还是对我们时代的叩问,他提出“多声一向论”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他特别强调“讲真话”,敢于质疑权威,有学者的傲骨,这种精神也一直勉励着后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甘北林研究员是甘惜分先生的次子,他在发言中从他父亲的新闻事业开启之地晋绥、在大同时所经历险况、钻研业务、聆听主席讲话、磨砺自己坚忍不屈性格等方面,回顾介绍了甘惜分教授的晋绥经历及晋绥新闻情结;并希望新闻学术界能将父亲从晋绥开始的新闻理论探索能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唐远清教授在发言中总结分析了甘惜分教授的新闻舆论思想。他指出,甘惜分教授开创了中国舆论学研究的先河,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舆论学研究所,指引着无数舆论学着前进的脚步,并提出了舆论的定义、舆论的作用、舆论的阶级性、要维持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相统一等观点,在摸索中不断丰富和推动了我国舆论学研究的发展。

东北财经大学廖卫民副教授在发言中论述了甘惜分微博书法的精神之源与晋绥之源,他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指出甘惜分教授书法的内容对于中国新闻实践的深刻反思、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诚敬尊崇以及对毛泽东思想著作的巧妙化用,从而分析出甘惜分教授的书艺之境。

31日傍晚大会的闭幕式,由新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唐远清教授主持。三组分组研讨的主持人或评议人向大会汇报了每组讨论情况。

之后,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次研讨会在主办方和参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说开得很成功,通过这次研讨会,我在开幕式致辞中的五点希望都得到了体现:一是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时代背景、理论内涵、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践行毛泽东的谈话;二是我们探讨和总结了《晋绥日报》“心系人民、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工作传统和革命精神;三是我们增强了对《晋绥日报》以及战争年代根据地报刊研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推动战争年代红色报刊研究的深入,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四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晋绥日报》的历史贡献及重要地位,这将增强全社会对于《晋绥日报》的关注度,促进对其旧址的保护;五是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甘惜分老师等为党的晋绥新闻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先辈们的历史贡献,促使我们更好地继承他们的遗志,传承他们的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希望大家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进一步加强对《晋绥日报》以及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各解放区红色报刊的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与会的130多名专家学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吕梁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学院、山西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大同大学、青岛大学、广西大学、汕头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5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程子豪、李秀莉、刘苏仪、许艳艳)

附:会议背景介绍

《晋绥日报》原名《抗战日报》,创刊于1940年9月18日,1945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历时近10年,共发行2171期。《晋绥日报》为宣传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为晋绥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3月24日,毛泽东从延安东渡黄河来到晋绥,4月2日在晋绥边区首府吕梁的兴县对《晋绥日报》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的编辑人员发表了重要谈话,此即《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谈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使命任务、功能作用、指导方针、工作原则、报道策略与方法,以及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成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走向成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

当年以《晋绥日报》为中心的晋绥新闻事业,开创了党的新闻事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同时为后来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领导和业务骨干。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常芝青先生,曾任《晋绥日报》总编辑、社长、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重庆《新华日报》社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北京时代出版社社长、《光明日报》总编辑、《大公报》总编辑兼财经出版社社长等职;甘惜分先生,时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记者和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主任,后到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奠基者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开创者;阮迪民先生,曾任《晋绥日报》前身《抗战日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甘肃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杨效农先生,曾任《晋绥日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日报》总编辑、新华社驻巴黎分社首席记者、《参考消息》副总编辑等职;纪希晨先生,当时为毛泽东谈话的记录者,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穆欣先生,时任《晋绥日报》通讯采访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外文局副局长等职。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吕梁革命老区调研期间特别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

[责任编辑:shkjw]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图片新闻